前段时间,教育部发布了一则公示温州股票配资,拟同意设置一批新大学,其中的“大湾区大学”,尤其引人瞩目。
据公开资料显示,大湾区大学是东莞投资设立的公办普通高等学校,学校规划了两个校区,总面积达到2350亩,其中松山湖校区250亩,滨海湾校区2100亩(这面积快赶上三个清华了)。
其实,这大学的筹备工作前几年就在稳步推进了,据说东莞砸了上百亿,一口气搞出两个校区,还请来中科院院士田刚当校长。
展开剩余78%▲松山湖校区
虽说东莞行事比较低调,但这系列操作动静不小,抵不住大家对它的关注。校门还没完全建好,官网就悄悄上线了,时不时还流出几张规划图,感觉就像是在“不经意间”官宣一样。
按照规划,大湾区大学远期规模要达到一万人,本科、硕士、博士教育全线贯通,到2030年,本科生和研究生人数要各占一半,还要有博士点。
从这些规划来看,大湾区大学真不一般,它的目标是朝着“高起点、全链条、国际化”去的。
东莞作为制造业大市,这些年一直把“科技创新”挂在嘴边,大力推动产业升级。但搞科技创新,高水平大学和高层次人才是关键,而这恰恰是东莞比较缺的。
所以,大湾区大学的出现,可以说是东莞在人才引进、资金汇聚、技术研发等方面的重要布局,未来会成为一个新的科研高地。
不过,校名刚公示,就引发网友热议,大家对“大湾区大学”这个名字提出了不少疑问。很多人觉得“湾大”这两个字读起来有点拗口,第一反应就联想到北部湾,调侃说和北部湾大学(简称也是湾大)像是一对“难兄难弟”。有网友倒是一本正经地建议,这名字太大hold不住,不如直接叫“东莞大学”或者“广东大湾区大学”,这样更直接明了,起码外省人一看就知道学校在哪里。
仔细想想,网友们的质疑也有道理。“大湾区”这个地域概念范围太广了,像粤港澳大湾区,涵盖了香港、澳门、广州、深圳、珠海等11个城市;另外,还有环杭州湾大湾区等。就“大湾区大学”这名字,不熟悉的人还真不知道这学校在哪个省。
名字,虽说不一定要多高大上,但起码得让人清楚明白。
在现在这个时代,校名就像是学校的名片,第一印象很重要。“大湾区”这个词听起来确实气势十足,但范围太大、太宽泛了,让人感觉有点“虚”,不够具体明确。
从另一个角度看,校名能引发这么大争议,也恰恰说明了这所大学的分量,要是一所没人在意的学校,根本不会有人去讨论它的名字。
其实这事背后藏着教育部的一堆规定。我特意去翻了文件,发现教育部早就明文规定:高校一般不能随便用“中国”“国家”“国际”这种大词,也不能轻易冠以“华东”“华南”等大区名。
大湾区大学能获批用这个名字,某种程度上算是享受到了“政策红利”。
可这“红利”也伴随着风险,容易让人觉得学校名字和实际情况不太相符。按照规定,省级人民政府举办的学校可以用省域命名,其他学校要是想用省域命名,得由省级人民政府把关,而且必须在名称中明确学校所在地。比如说福耀科技大学,最终核定校名时加上了“福建”二字,变成福建福耀科技大学;东方理工大学,公示信息里也加上了城市名,叫宁波东方理工大学。
从这些例子来看,大湾区大学这个名字,确实显得有些“大”了,所以很多网友建议叫“东莞大学”或者“广东大湾区大学”。
其实,一所大学真正的实力,从来不是由名字决定的。就算一开始因为名字被大家吐槽,但只要学校实力过硬,慢慢也能让这个名字成为新的招牌。反之,如果仅仅名字好听,专业和科研水平不行,那也只是徒有其名,难以长久发展。
就像麻省理工学院(MIT)、瑞士联邦理工,名字里都有“学院”二字,但在世界大学排名中一直名列前茅。
可在国内,很多人一看到“学院”俩字,就下意识觉得学校档次低,这是一种惯性思维,也反映出大家对高校品牌的看重。
目前,“大湾区大学”的校名还在公示期,并未最终确定,没准最后真会改。
关于这所大学名字的讨论,相信还会持续一段时间。但不管名字最终怎么定,大家更期待的,是大湾区大学能真正成为一所高水平的大学,为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培养出大量优秀人才,在科研创新等方面取得突出成绩,不辜负大家的期待。
各位觉得“大湾区大学”这个名字怎么样?要是让你起,你会叫它什么?欢迎评论区聊聊。
(转自心善若韵)
#优质好文激励计划#温州股票配资
发布于:广东省佳盈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